蓬勃发展的上海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
短短的10年间,很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来到了我们脚下的这个城市。很快地,在某个意义上,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一种象征,你很难不注意它们。
这也许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上海的先声。跨国企业带来了国际化的管理、经营模式,也带来了安全管理上的新理念。但是,跨国企业自身也意识到了,这是在上海,如何探索出一条更能体现上海特色的安全管理之路?
在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的一位朋友几次对我说,我们跨国公司搞EHs的有一个活动,真的很好,你有机会一定要来看一看。
1994年,在朗讯、可口可乐、3M、施贵宝、强生等一些跨国公司从事EHST_作的人,自发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没有经费没有固定的机构,只是过一段时间进行一些工作上的交流互通有无,信息共享。牵头的是朗讯科技(中国)公司。
记者采访了朗讯科技的一位女士。她说,90年代初、一些外资企业初到上海,当时对中国国内的一些安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都不太熟悉、所以他们需要更好地与政府沟通,与其他企业沟通,通过相互的了解和借鉴,尽快熟悉环境掌握一些工作的规律。比如,在政府颁布了一些条例后.他们就会相互走走,看看究竟别人是怎么做的……
8年过去了协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会员有了几十家企业,活动也差不多每季度搞一次每次由一个企业当“东道主”。
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先是请一名来自政府的官员介绍最近国家和上海市有些什么新的政策和举措,以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上海币安全生产监察局成立后,他们就请了安监局的副局长邬振伟对有关的情况作了一些介绍。
然后就由“东道主”带着大家参观一下自己的企业,介绍本公司在EHs工作中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做法哪些是比较有特点的,哪些是比较新颖的。
下午的活动是讨论。讨论的主题事先已经确定.大都是近期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些事情,如《职业病防治法》的出台、ISO14000的认证等等。不用说一个季度以来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碰到一些问题,于是并不需要花什么脑筋组织讨论,大家就分组交流起来,因为公司文化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彼此取长补短,总会有所启发交流的内容总是很丰富。
有位会员告诉记者,协会的活动已成为一种习惯。大家都把它当作是各企业之间横向的、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而很多人确实已经从中得到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