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行为学、安全系统工程学、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事故的致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享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有效地避免人身奉故的发生。
在工厂里,人的作业环境布局很复杂。设备的位置、产品和材料的堆放如果不合理,就构成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它是造成伤亡事故的原因之一。所以,物的安全状态也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安全呢简单的说,安全就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没有发生违背人们意志的事件,顺利地达到目的。如果人在行动上没有统一的要求,操作上没有标准的制约,凭自己的感情和盲目的行动去工作,就会出现失误,通常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生产的宗旨,就是避免伤亡,防止事故发生人与物,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做到安全生产,不仅靠企业组织管理,更重要的是靠全体职工的安全作业,也就是说要靠全体生产者的安全作业行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感,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谓意识,就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反映。而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对危险的识别和判断,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的反映。在生产活动中,这种反映应当是连续的。所以,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需要作业者随时都保持着这种反映客观的安全意识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否则就会发生事故。
2、人的行为分类及分析
2.1行为的墓本概念
人的行为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先天性行为是人类遗传下来的,如手指遇针刺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是人的本能行为。后天性行为是人通过获得知识而产生的。如人们操作机器的本领,就是经过学习获得的技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客观物引起的。这种客观物称之为刺激物。行为就是由某刺激物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如在易燃、易爆的地方出现了火情,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将它扑灭。在这里,火情是刺激物。刺激物通过人的视觉神经,将信息传递给人脑,通过大脑分析判断后,立即产生将火扑灭的意识,并通过具体的动作加以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刺激物引起的反应—行为,是受意识支配所产生的结果。它不仅取决于刺激物,还取决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以及不同的需要和动机。由于行为过程是有目的的,所以,它始终贯穿于意识活动。如果由于疲劳、饮酒、疾病等原因导致心理意识不正常或意识丧失,就会失去对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生产中就可能出现事故。
2.2行为分类及分析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指有目的、有意识、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比如,在多数情况下,许多司机在超越安全速度行驶时能“幸免于难”而达到预想的目的,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并视这种不安全行为是安全行为,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非故意的、未意识到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但由于信息处理错误,没有意识到所选择的行为方式存在不安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随时要正确控制设备运转,也就是说,要进行正确的信息处理。这时人与机器就构成了一个“人—机”系统。正确的信息处理,就是正确地判断来自“人机—”接口处的信息,然后,再通过人的行为正确地操纵机器。人在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接受信息,加工数据,变为信号,传递给操作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在其信号处理过程中,由于感知的错误、判断不准确和反应迟缓而造成的。
3、事故的致因
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事故是以人为主体,在与作业有关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突然发生与人的愿望和意志相违背的意外事件。正如美国管理专家塔兰茨曾所说的“事故是一种意外,但未必是致伤或造成破坏事件,事故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条件同时存在”。由此可见,导致事故发生有两种基因,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而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人,因物由人支配。美国的安全工程专家海因利年提出“大量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安全生产的重点应把“人的行为”管理放在首位。
人的行为是由动作组成的,其基本单元是动作。如走路、搬运、爬梯、按电钮、开动机器等都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中则是由一连串操作动作组成,而人的行为出自本身的动机。例如,某工人想早下班回家看精彩的电视,在穿越铁道时未能仔细了望,结果被火车撞死。明显看出,早回家是他的动机,横穿铁道是他的行为。所谓动机是指导、维持行为向某目标发展的驱力。动机的正确与否同时又指导着行为正确与否。所谓动机主要产生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年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论,即由低层向高层依次推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就上升为第一需要了,则要求在劳动中有安全保证,免遭事故伤害。既然人有安全的需要,为什么又会出现不安全行为呢这是因为第一,人有思维、意识、行为有极大自由度人际之间存在着年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技术及工作经验等多种差异,这就决定了人在生产中安全素质与安全意识的高低。第二,人承受外界影响及适应能力低于机器。尽管人有安全需要,也有不受到伤害的愿望,但从人的心理、生理角度分析,是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生产环境的。这种现象与客观实际相适应,则称为安全行为与客观实际相违背,则称为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表现为①只凭经验办事,把错误行为当成正确行为②盲目自信,自认为安全可靠,随意进入危险作业区域③虽知有危险,但对后果认识不足④根本不顾安全与否,蛮干“有理”⑤习惯于侥幸,认为以前“也没出事”等。所以,人的不安全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不安全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违章作业②错误操作③精力不集中④在感觉上、认识上的错误⑤随意进入危险作业区域⑥因工作单调引起打吨、精神萎靡⑦在联络上、判断上不充分⑧姿势和操作方法不正确⑨由于对反射行为的注意,忘记了自己的安全⑩冒险作业、逞能、不懂装懂使用工具不当或工具有缺陷⑩作业场地随意堆放物料⑩怕麻烦、图方便等等,最终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发生事故时,人的避难行为有一定的反应模式,这是由人的本能、生理反应及心理反应决定的。掌握人们出事时的反应,采取适合的应
急措施,就能够防止事故的发生。
4、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关系
人的行为与事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造成事故和人的错误行为及不安全行为是基本相同的,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生产过程中绝对的安全状态是没有的,它主要是受人的行为、人的意识所支配,阻止事故发生要有正确的对策及措施,由于人的素质不一样,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则较迟钝。其它方面表现为手的灵巧程度、知识与经验、视力与听力、身体健康等情况。要想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做到“对症下药”,在分派工作时要考虑其特长,及时掌握人们工作操作的动机。想干什么是一种动机,不想干什么也是一种动机。如高空作业必须系上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坠落伤害,给机器设备装上防护罩,防止运转部位伤人。也常看到,一些人为了图方便,去爬火车、爬汽车、跨越运转中的机器设备,这些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要想知道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要抓住人的心理特征,改变习惯性的不安全作业行为。所以,探索人的动机也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不安全行为有关的还有人的情绪。因为行动受到情绪支配,情绪又受到外界影响。外界的干扰有时会导致思维过程混乱,使一些不该做的事、不该拿的东西、不该管的事,偏要去做、去拿、去管。人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能使人忧虑、着急、兴奋、欢喜,致使分散注意力,产生不安全行为。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同时也会影响他人,出现连锁反应。因此,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应针对每个人的情绪,做一些非指示性的劝告,从人的思想上消除不安全情绪,使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状态之中。现就某工人想早回家看电视,被火车撞死为例,用鱼刺图分析其事故原因,如图1,由此可见,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5、安全系统与人的行为关系
安全生产系统运行与人的安全行为流程为:人—安全管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人的安全行为—保证物的安全状态—创造安全的环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从人的行为流程可以看出在生产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控制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安全作业还应根据岗位作业的内容,全面系统地考虑技术、设备、环境等作业条件,科学、合理地编制安全作业程序。该程序就是对为确保安全,一项工作应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所做的具体规定。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贯彻“统一、协调、精练、优化”的原则,使操作者记得住、用得上、易掌握,使行为正确。根据作业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系统地编制出作业程序及正确的行为规范。就是要求每个作业者都达到操作有程序,动作有标准,使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等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解释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因果顺序。生产中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时空”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控制时间及各动态过程中因素的变化,即可消除事故。按因果顺序及伤亡事故五因素进行排列,如图2,

环境和安全生产管理缺陷为Al,人为过失为A2,人的错误行为促成不安全动作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为A3,意外事件为A4,产生人身伤亡事故为A5。这五项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果关系依次发生就构成了事故。即把Al,A2,A3,A4,A5看成竖立的骨牌,Al导致A2,A2导致A3,A3导致A4,A4导致A5。由此可见,伤亡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Al,A2,A3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在A5伤亡事故发生之前,除A4是意外事件外几其它都是发生事故的必然因素,而A1,A2,A3均属可防止和限制之范畴。因此,安全生产必须做到减少环境(物料、机器)的危害及人为失误造成的不安全行为。从图2也可以看出,其工作重点应集中到解决骨牌顺序中心的问题,即设法消除A3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使系列链条中断,从而阻止事故的发生。
6、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标尺。当前,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不高,仍侧重于纵向检查、事故处理等传统做法,有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与当前企业的发展很不适应,必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厂情安全生产的途径。就金川公司来说,它是一个大型的有色冶金企业,有几十个生产单位,上千个作业岗位。在这样大规模的冶金企业中本身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密的生产管理手段,来保证生产持续、安全地进行,否则就可能发生事故。只有每个厂矿、车间、班组直至每个岗位和个人,不发生不安全的行为,处于安全的状态,才能适应生产高速发展的需要,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是对安全生产全过程而言,是解决生产中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其管理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安全系统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结合,从安全生产讲,就是对在规定的时间、空间状态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施以各种控制手段,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人—机—环境的安全生产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加强安全科技与安全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有控制员工不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手段,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才能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7、结束语
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从提高职工的安全科技与文化素质入手,加强职工的作业熟练程度及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到安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把责任心强、懂业务、懂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安全管理队伍中来,这样既可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又可增强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