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施工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恶劣、重用轻养、流动性大、设备更新率低及操作人员素质低等方面阐述了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难点,针对以上难点,并结合施工情况提出了解决措施,从而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达到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利益的目的。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伴随着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机械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安全因素。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每个员工的生命安危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产利润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因此必须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加强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以达到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现结合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生产中安全管理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认为带病作业无所谓,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状况和使用寿命,加速了设备的老化。
1.2工作环境恶劣
由于工程施工大部分都处于远离城区的野外山区,甚至缺氧地区。平常工地上到处充斥着灰尘和粉尘,遇上风沙天气,那更是飞沙走石,赶上阴雨天到处一片泥泞,在冬天室外气温-20℃,一般机械都露天存放,造成起动困难。
1.3重用轻养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对机械都是外行,只是盲目追求进度,对设备只要求全天24h随叫随到,根本不管设备状况好坏,是否带病作业,对维修保养更是不闻不问,造成了操作人员为完成管理人员的任务而忽略了机械的保养与维修,而且常带着小毛病作业,等到小问题熬成大毛病时,才进行大中修,造成了成本很大的提高。
1.4流动性太大
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存在许多项目部,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不确定性和缺少计划使得不少设备调动频繁,使机械设备的保养经常达不到标准或推迟时间。
1.5设备更新率太低
工程施工中,许多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5年,甚至有些设备达到20年而且还在使用,大大超过了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太老化设备极易出现系统失灵从而造成事故。
1.6操作人员素质低
由于施工企业过分的重文凭轻技能,造成机械操作人员严重断层,只有从农民工中招取,而民工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机械基础和流动性大,很多操作人员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这种模式就直接上岗,然后再去补办操作证,更有甚者,个别操作人员有事离开时随便叫一个人给其顶班。
2、解决办法
2.1合理配置设备
任何一种设备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使用技术标准。如果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对每个项目机械配置时就要合理考虑使工程项目与机械的使用规范相匹配,做到既不浪费设备也不小马拉大车。根据施工任务的环境与作业量大小,在公司现有的机械中合理地选择符合当前需求的设备。
2.2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结合
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械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构件、零件、工具、工件或飞溅的固体和流体物质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作用,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物理因素以及机械设备有关的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为此,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
保养工作方面: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严格要求机械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养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这样既确保了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又有效地控制了设备的维护成本。针对设备运转周期,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控制设备一级、二级维护,落实专业机修人员到施工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公司要求现场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好配合、督促、监督,并由专业检验人员验收质量,保证设备现场维护质量。
严格执行设备退(转)场之间进车间实施二保带修制度,强化二保带修的预检、过程中检验和竣工终检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最终将合格的设备按施工生产需要进入现场使用。
依靠规章制度规范施工现场服务行为。公司在规范现场服务行为的实践中逐步提炼归纳出机械设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五个到”:身到、眼到、手到、心到、情到。
2.3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称,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特种设备必须经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投入使用,公司要求各施工项目对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特种设备(包括劳动协作单位)逐一进行调查登记,对未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特种设备立即停止使用,并区别对待,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立即进行检测,取得合格证后才能继续投入使用,不合格的清退出场。对那些已经超过使用期限,又无法检测合格的设备强制报废。
2.4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1)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2)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3)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对机械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不仅要对其进行安全技术理论方面的培训,还要确保其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落到实处,重点是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发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设备危险性意识和处理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2.5老旧设备淘汰
随着企业经营年限的增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越短,这个时候,要及时地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不能抱丝毫侥幸的心理去继续使用。为此,本公司制定了几项机械设备淘汰与报废的技术标准:1)到设备使用年限,折旧已提足,技术性能已达不到国家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要求的。2)因事故等原因设备主要结构性能损坏严重,无修复可能或修复费用太高。3)能耗高、功率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技术改造又不经济的。对于达到以上任一报废条件的机械设备,都要毫不犹豫的予以淘汰。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的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才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施工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