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制定了包括《安全生产法》在内的一系列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设立了国家安全管理监督局,并在各省市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从而理顺了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当前企业中的重大事故仍然频繁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大众安全意识差,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研究和加强。本文就塑造企业安全文化的途径进行探讨。
1、安全文化的概念
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可称为“器的文化”或“硬文化”,精神文化可称为“软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沉淀性、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于任何一种企业来说,由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也就形成自己特定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种组织也就形成自己特定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8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的。1990年出版的报告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认为上述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且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于是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的重要思路、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我国学者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2、安全文化的功能
从耗散结构的理论看,功能是指企业系统影响和改变其他系统以及抵抗与承受其他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同时也是系统从其他系统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安全文化作为一种自企业系统,也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
1)自我内聚功能。安全文化通过培育企业成员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建立起成员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企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安全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势。正是安全文化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作用,才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断成功的动力。
2)自我改造功能。安全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价值观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企业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来说,为了减少他们个人本来有的在家庭、学校、社会所养成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企业活动的不和谐或者矛盾冲突,就必须接受安全文化的改造、教化和约束,使他们的行为与企业活动保一致。
3)自我调控功能。安全文化作为团体共同价值观,并不对企业成员具有明文规定的具体硬性要求,而只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它通过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是企业主动的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以“软约束”操纵着企业的管理行为。这种以尊重个人生命、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非正式控制,会使企业活动目标自动的转化为个体成员的自觉活动,达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在较高层次上的统一。安全文化具有的这种软性约束和自我协调的控制机制,往往比正式的硬性规定有着更强的控制力和持久力,因为主动的行为比被动的适应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
4)自我完善功能。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安全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新和优化,推动安全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
3、安全文化的塑造途径
安全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形成和塑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耐心倡导和精心培育,以及不断的实践、总结、提炼、修改、充实、提高和升华。从路径上讲,安全文化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选择合适的企业价值观标准。企业价值观是整个安全文化的核心,选择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是塑造良好安全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选择企业价值观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特点,根据自己的目的、环境要求和组成方式等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文化模式。其次要把握住企业价值观与安全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因为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标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价值观要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二是企业价值观和安全文化要体现企业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三是要确实调查本企业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本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过高或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四是选择企业价值观要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员工的各种意见,并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审慎地筛选出既符合本企业特点又反映员工心态的企业价值观和安全文化模式。
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选择和确立企业价值观和安全文化模式之后,就应把基本认可的方案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使其深入人心。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是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二是培养和树立典型。榜样和英雄人物是企业精神和安全文化的人格化身与形象所影,能够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可以效仿的具体榜样。三是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与教育,能够使企业成员系统地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并强化员工的认同感。
3)提炼定格。企业价值观和安全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分析、归纳和提炼方能定格。一是精心分析。在经过群众性的初步认同实践之后,应当将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详细分析和比较实践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差距,必要时可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意见。二是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化的治理、归纳、总结和反思,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删除那些落后、不为员工所认可的内容与形式,保留积极进步的内容与形式。三是提炼定格。把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与行为予以条理化、完整化、格式化,再经过必要的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4)巩固落实。要巩固落实已提炼定格的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证。在安全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员在一开始就能自觉主动地按照安全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标准去行动比较困难,即使在安全文化已成熟的企业中,个别成员背离企业宗旨的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十分必要。其次,领导者在塑造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当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必须更新观念并能带领企业成员为建立优秀安全文化而共同努力。
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任何一种安全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当企业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安全文化。这既是一个不断淘汰旧文化和不断生成新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安全文化由此经过不断的循环往复达到更高的层次。
4、结束语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理念和一项有效的安全工作模式,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只有科学地研究和探索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途径,企业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景平